校友会社群定位,校友群有什么用
作者:hacker | 分类:网络攻防 | 浏览:197 | 日期:2023年03月30日目录:
现在社群很火,但社群究竟是什么鬼?
任何事情对其认知的话都可以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来进行,这里也从这几个人层面来说说社群吧,希望对你有用~
社群的真正热潮是起于2014年,国内大部分社群都是在这一年成立或者进入公众视野,接下来就由超哥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目前国内做的相对比较成功的社群:
以上是列举的部分目前比较知名的社群,从列举出的社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社群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持续的为社群成员创造价值,而且这些社群没有一个纯粹靠线上运营而成功的,一个成功的社群一定是O2O模式。在诸多社群中学习型社群其实是最难维系的。如果社群的创建者没有深厚的积累和不能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一定是无法成功的。以天马帮和罗友汇为例:天马帮依托易观国际16年为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经验的积累,并汇聚了进千名内部专业导师和外部实战专家持续每周一、三、五为企业家们提供高质量的线上语音直播课程;罗友汇则依托逻辑思维的强大自媒体持续为罗粉们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内容是社群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学习型社群,这类社群是最难维系的。而在所有社群中关系型社群是最容易维系的,如基于校友、老乡、离职员工组成的关系型社群,这类社群是最牢靠、最容易发挥其自组织作用社群。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了,如何才能经营好一个成功的社群呢?
今天就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来跟大家分析如何运营好一个成功的社群。
社群运营之道:社群的本质=连接+信任
互联网本质就是建立连接,就是做信息对称,纵观互联网发展都逃不出这个规律。社群也不例外,社群本质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连接:连接人与信息;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商品。通过建立群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而降低广告成本、搜索成本和交换成本。
1、社群可以连接人与信息。这里的信息指的是知识、商品信息、资源信息等,通过社群可以更快捷、更低成本的获取自己想要的有价值的信息。社群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互联网时代信息冗余的一种过滤,也可以说社群这种形态是一种互联网信息的过滤机制。比如以天马帮社群为例,它定位的是企业家“互联网+”学习型社群,那么在这个社群中提供的都是围绕“互联网+”这一主题的有价值的内容。
2、社群可以连接人与人。社群将一群有共同目标、共同爱好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学习、交流和资源合作。社群是对六度分隔理论的价值放大,在一个成功的社群你可以找到你想找到的任何人。以黑马会为例,黑马会这一社群的定位是一个创业者帮助创业者,创业者学习创业者,创业者成就创业者的创始人合作体,在这里你能快速找到与你有合作关系的创业者或者投资人。
3、社群可以连接人与商品。酣客公社是一个白酒粉丝社群,汇聚了来自中年企业家群体的白酒极客。酣客老王通过酣客公社开创了白酒销售的新模式,以酒文化和粉丝经济研讨为主,辅助全国各地举办韩酣客活动,引领中年企业家回归制造业本质,打造酣客粉丝们的心灵家园。以这种模式成功的打出了酣客这一白酒品牌。
社群运营之法:社群运营三要素
在《社交红利》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社交红利=信息*交互*关系链。书中对这一公式的阐述是:庞大的用户群从社交 *** 中点击访问、下载、注册到外界网站或应用中去这一系列的结果,都发源于用户分享、发布信息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更多用户以自然的状态将信息分享在社交 *** 中,引发自然、真实的互动,引起了自己好友的点击、购买、阅读的兴趣。“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是率先被建立起来的基础理解,所有的收益也是来自对这三个关键点的观察与运用。社群正式对这三个关键点的观察与运用,我们称之为社群运营的三要素:信息、交互和关系链,但在此也会有不同的解释。
1、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社群维系核心,这里的内容不仅仅是指的学习型社群提供的知识,它包含了围绕社群定位提供的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如天马帮社群每天会提供天马晨报、天马读数、围绕某个热点产生的讨论内容,以及每周一三五晚上9点的名师直播课程。黑马会是创业型社群,那么它的内容就是:创新者信息、投资信息、资源信息、创业经验分享等。
2、交互:交互是社群活跃的关键。交互分为成员与组织者的互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互动。成功的社群一定不是以组织者为中心的放射性结构,而是以会员为各个结点的网状结构。如社群在发展过程中,会以地域、兴趣、爱好或者情感自发成立一些小组织和小团体,他们可以自发的进行交流、线下活动、甚至是资源对接和业务合作等。
3、关系链:关系链是构建社群生态的前提。成功的社群最终都会形成一种生态。谈到生态这一词,大家都应该不陌生,这个名词常常被BAT互联网巨头和小米、乐视等科技新贵大佬们挂在嘴角,甚至最近一段时间内已经被乐视“霸占”。这里的生态是产品和服务生态,而社群所建立的生态是一种关系型生态,社群生态是建立生产商、渠道商、零售商、服务商、上下游供应链、消费者、跨界合作者之间的一种联系。在这里各个角色可以以更低成本、最快捷的方式建立合作和联系。如黑马会的创业者与创业者之间,创业者与投资者之间建立的联系;在天马帮社群里也经常出现同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合作,甚至也出现了一些跨界合作。
社群运营之术:群运营五要素+关键人法则
大家都知道社群线上的维系和载体主要是微信群和 *** 群,而群运营者的主要考核指标多为群活跃度。然而要想运营好一个群并不容易。群如同产品,也有生命周期,群的生命周期短则一两周,长则一两年,而能够维持一年以上的群是少之又少。很多微信群和 *** 群在活跃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之后就变成了死群,这也是社群运营者颇为头痛的问题。群运营的五要素:庙、僧、经、戒、事。
1、“庙”,即结构—载体要素。微信群和 *** 群本身就是一个“载体”,促进会员互相协调、沟通、互动并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微信群和 *** 群的运营一定要与微信各大功能和其他版块紧密结合,比如语音对讲、朋友圈互动等。当然除了微信群和 *** 群这些载体外,有的社群会开发出服务自己会员的APP。
2、“僧”,即组织中的“人”,此处更多地指微信运营者。既然作为一个虚拟世界的“庙”,就必须要有“僧”。由于时间碎片化和及时互动性,微信群的运营不能只靠一个小编或者群主,更好是有一个相互配合、分工明确的团队。唯有如此,微信群才会迅速启动起来,也更容易进入热度状态。比如在天马帮社群运营中我们设置了两个小编角色:“小天妹”和“小马哥”,我们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在天马帮的老板群运营过程中两种角色会进行相互配合。
3、“经”,即共同目标——前提要素。作为组织,必须拥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群目标和目的要分层次,也须为广大成员所认同。这些才是微信群存在的根本理由。建群一定要有目的,运营群则一定要有主张、有观点、有态度、有价值。比如,天马帮社群的“经”,也就是这些会员的共同目标是学“互联网+”知识的学习,提供“互联网+”的共同学习,实现“开眼”“壮胆”“找同伴”。而且围绕这个目的,社群成员也自发形成共识,也就是天马帮的口号:帮你、帮我、帮大家。
4、“戒”,即管理——维持要素。“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实现目的和目标,微信群须拥有一套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的流程。坦白说就是,一个优质高效的微信群需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规范和秩序。微信群必须坚持自由性和约束性相结合,在自由入群的前提下,维持一定的纪律性和约束性。只有管理执行到位,才能保证微信群的优质高效,才能确保价值观认同,并找到适合的人!
以上是天马帮帮规,通过规范和制度,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对会员进行引导和行为的约束。比如群内禁止发广告、人生攻击和政治讨论,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阅读,群内成员会按照规定自发性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自发性的监督和惩罚发广告等违反群规的行为。
5、“事”,即围绕着“经”开展的有效主题。很多群建立了以后,由于不善经营或无心经营渐成死群。真正优质高效的微信群,更应该是一个蕴含巨大能量的自媒体。大家熟知的微信公众平台与朋友圈,反而由于互动与活跃度的原因日益没落。因此,微信群运营的核心在于:借助这一平台,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原则方向的前提下,合理分工、组织有序地开展一个个主题运营,而对于破坏整体组织与集体团队的行为则要及时劝退。
还是以天马帮社群运营为例,天马帮的“经”是传统企业家的“互联网+”转型学习,那么围绕这个“经”天马帮推出了天马微堂系列课程和线下的系列互联网知名企业的游学活动。截止目前天马微堂已经进行了200多期课程,并且每周一、三、五晚上准时开课。而且在会员的反馈下逐步将课程进行内容进行了规范和优化,划分出了三大专题系列:每周一晚上的【热点分析】系列;每周三晚上【校长漫谈】系列和每周五晚上的系列活动,其中包含往期的课程回顾。
(三)成功的社群一定是O2O模式
纵观国内这些成功的社群,都是离不开线下活动的,因为线上的距离感很难让会员之间产生足够的情感信任关系。因此就需要通过各种线下活动,将会员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了解并产生情感联系。天马帮社群在运营一年多时间里先后组织了京东酒仙网、苏宁、天猫、360、獐子岛、京东美团、百度等名企的游学活动,除此之外还有线下的总裁精华特训营,天马帮年会,线下沙龙等活动。以此建立起会员的粘性和会员之间的情感连接。
社群运营之器:会员承载工具和辅助工具
这里包含,这一块是比较明确的了,所以就不赘述了
1、社群的承载工具
2、社群运营的辅助工具
《社群营销》——构成社群的五要素
同好
社群构成的之一要素——同好(Interest),它是社群的成立前提。
所谓“同好”,是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一群人聚集起来可能是乌合之众,也可能成就一番雄图大业,最重要的是和什么人一起干什么。任何事物,没有价值就没有存
在的必要,社群同样如此,我们为了什么而聚到一起?
正如“趁早”社群活动中的那句话:为了找到同类,我们造了一个世界。
这些同类,可以因为什么聚到一起?
可以基于某一个产品,比如苹果手机、锤子手机、小米手机。
可以基于某一种行为,比如爱旅游的驴友群、爱阅读的读书交流会。
可以基于某一种标签,比如星座、某明星的粉丝、PPTer。
可以基于某一种空间,比如某生活小区的业主群。
可以基于某一种情感,比如老乡会、校友群、班级群。
可以基于某一类三观,比如“有种、有趣、有料”的罗辑思维。
结构
社群构成的第二要素——结构(Structure),它决定了社群的存活。
为什么很多社群很快走向沉寂,是因为最初就没有对社群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规划,这个结构包括 组成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 。这四个组成结构做得越好,社群活得越长。
组成成员:发现、号召起同好抱团形成金字塔或者环形结构。最初的一批成员会对以后的社群产生巨大影响。
交流平台:找到人之后,要有一个聚集地作为日常交流的大本营,目前常见的有 *** 、微信、YY等。
加入原则:有了元老成员,也建好了平台,慢慢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那么就得设立一定的筛选机 *** 为门槛,一来保证质量,二来会让加入者由于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这个社群。
管理规范:人越来越多,就必须有管理,不然大量的广告与灌水会让很多人选择屏蔽。所以,一要设立管理员,二要不断完善群规。
输出
社群构成的第三要素——输出(Output),它决定了社群的价值。
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是考验社群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罗辑思维作为更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视频输出,便是其生命线;最开始做微营销的万能的大熊,曾持续产出大量高质量的文章和培训,在微信红利期迅速积累了海量的粉丝群。所以,你也看出来了,没有两把刷子,没有深厚的积淀,还真玩不起一个高质量的社群。
所有的社群在成立之初都有一定的活跃度,但若不能持续提供价值,慢慢地活跃度下降,便大多沦为广告群。没有足够价值的社群迟早会成为“鸡肋”,群主和群员就会选择退
群或者解散群。也有一些人会再去加入一个新的“好”群或选择创建一个新群。还有一种情况是群员并不退群,继续留在这个群里,他会看一看这个群能不能给他带来价值,如果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个群完全不能给他带来想要的东西,他就会在里面捣乱(发一通广告信息),因为他已经不在乎会不会被踢出这个群,发些广告也许还能拿回一点沉没的时间成本。
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出现,好的社群一定要能给群员提供稳定的服务输出,这才是群员加入该群、留在该群的价值。比如罗胖坚持每天一条语音、大熊坚持定期干货分享、秋叶
有课程&动手实践、某些行业群定期可以接单等。 另外,关于“输出”还要衡量群员的输出成果,全员开花才是社群,如果仅仅一枝独秀,那还是走的粉丝经济路线。
运营
社群构成的第四要素——运营(Operate),它决定了社群的寿命。
不经过运营管理的社群很难有比较长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运营要建立“四感”:
仪式感。比如,加入要通过申请、入群要接受群规、行为要接受奖惩等,以此保证社群规范。
参与感。比如,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分享等,以此保证群内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的社群质量。
组织感。比如,通过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协作、执行等,以此保证社群战斗力。
归属感。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助、活动等,以此保证社群凝聚力。
如果一个社群通过运营这“四感”有了规范、有了质量、有了战斗力、有了凝聚力,怎么可能短命?
复制
社群构成的第五要素——复制(Copy),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由于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那么社群越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够做到规模巨大还能情感趋同的,好像只有宗教了。
在“复制”这一层,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你自问一下:
1)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通过复制扩大社群规模?
有时候会有一种误区:大家觉得,没个几万人都不好意思称为社群。
其实,经过前面四个维度考验的群,完全可以称为社群了,小而美也是一种存在方式,而且大多活得还比较久。
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当你现在进入一个人很多的大群,之一件事是做什么?——是不是就是屏蔽消息?因为遴选信息的成本高,人员相互认知成本高。
相反,小圈子里,人员较少,大家相对话题集中,所以小圈子里人人都容易活跃起来。从微信群、 *** 群等社群的大数据中发现,90%的用户在不足20个人的小群里活跃。
人人都想组建人多的大社群,但是许多大社群却非常不活跃,人人都在小圈子里活跃。
所以,发展社群规模要参考社群的成长阶段,每个社群都有一定的成长周期,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控制。
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社群,越可能永远只是为新手及小白用户提供服务,在过滤优质信息上有很大的难度,这样的群如果不控制活跃度,看着每天的信息不少,但是信息价
值太低,社群很快就会沦陷为一个聊天灌水群。这也会加速使高价值成员沉默或者离开,社群价值就无法得到提高。
那么,你就要明确,扩大规模是为了什么?扩大规模之后能帮你解决什么瓶颈?自己的社群定位适合扩大规模吗?……这些问题都要好好想一想,不要盲目复制反而起到了副作用。
(2)是不是真的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的社群?
复制不是一拍脑袋的事情,而是综合人力、财力、物力、精力等多角度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
比如,伏牛堂霸蛮社是号称有20万年轻人的社群,曾尝试做一场50万人的线上发布会,微信群发布会最后只来了7万人,但仅仅是7万人就出现了失控的局面,微信群里骂人的、发广告的,什么都有,反而给品牌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之后伏牛堂管理团队进行复盘,开始严格控制霸蛮社社群的规模和质量。
2016年4月底,微互动小黄人发出通告,主动删除自己建的全部几百个免费分享微信群,他们发现自己没有精力管理几百个群,很多微信群变成广告群,反而影响品牌形象。
删除全部微信群后,微互动计划只对付费用户提供社群服务。所以,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多的投入,那么,相应的投入产出比能否支撑你将社群一直维护下去,这要打个问号。毕竟,情怀是很贵的。
社群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加入社群?
按照目前大部分「社群」来说,就是微信群。
但,微信群就是社群吗?
一个正常的白领,每天面对着各种工作群、立项群、设计群、双十一备战群、微博运营群、新产品意见群……
还有大量的校友群、亲友群、舍友群、夜宵撸串群……
是的,校友群、工作群、大佬对接群简单组织一下就行,但是大部分产品的社区这样做却无效。
因为校友社群和工作群本身就已经存在(即使没有互联网)——这些人已经在脑海建立了连接或者认同感,拉个微信群并没有“创造社群”,只不过是为“已经存在的社群”提供一种便利的沟通方式。
而当你为产品的用户拉群的时候,就是相当于“只创建了一种沟通方式”,并没有创造社群。
你面临的任务,是重新创造关系、创造连接,而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的连接。
一个真正的社群,需要做到以下 3 点:
“社群”的本质就是:聚集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
在构建社群的时候,很多人只是聚焦于“找一群人”,却忘记了要“一起做一件事”,以及忘记了“为什么校友会社群定位我们要做这件事”。
这就相当于你召集了大批的优秀战士,组成军队出征,却不知道敌人是谁,也不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打仗,我们为什么要保卫祖国。
总之,你要做的并不是“建立一个群体”,而是“感召一帮人,发起一个运动”。我们之所以凝聚在一起,不是为了“沟通沟通”、“交流交流”,而是为了一起“改变些什么”、“提高些什么”、“获得些什么”……
凝聚一群人做一件事,除了要有清晰的使命,还需要固定的仪式化行为。
社群的成员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难道是每天参与?),也无法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更无法对下次的活动产生预期。
而如果把社群的活动“仪式化”,每次以固定的方式做类似的事情,就会逐步提高参与,并且让成员养成习惯。
而如果要提高群友的参与感,就需要把这些活动给“仪式化”——比如周五晚上9点,XX小区福利夜,倒计时公布本周的最新福利,以及下周能够给大家带来的活动。
那么如何把活动仪式化,从而让更多人可以持续参与呢?
(1)仪式需要相对固定并且严格限制
每次的活动需要用固定的形式,比如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明确的组织形式等。
比如秋叶的PPT社群中,每次新成员加入,都有爆素颜照的仪式。这样每次在新成员加入之前,所有人都会被培养出期待感。
为什么要固定呢?因为提高参与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开始之前,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期待些什么。
如果你每周的“福利日”活动都类似,那么所有的成员在开始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要期待什么——这次要发布什么新福利?我猜猜,可能是发水果?
这也是为什么系列电影和电视剧大行其道,为什么稳定风格的公众号容易积攒粉丝——因为风格固定,用户在看之前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期待什么。
比如,观众看过了碟中谍系列电影,在看《碟中谍5》之前,就知道自己要期待什么——开场会有一场动作戏,牛逼特工伊森会陷入困境,接收到不可能任务,然后带领团队想办法去完成。
所以,社群活动要把活动固定化,培养期待感。
2)需要设计明确的触 *** 景
上面说需要培养“期待感”,但是人不可能每天都有“期待”,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期待”的触 *** 景。
有时候,这种触 *** 景是“固定时间”——比如固定每周日晚9点举办活动,这样临近这个时间的时候,只要简单预热,所有人就会产生期待。
有时候,这种触 *** 景还可以是“某个事件”——比如组建“发布会研究群”,每次看完重大产品发布会,群友的之一反应就是在群里讨论昨天的发布会。这时触发仪式的情景就是“重大发布会”这个事件。
只要这种触 *** 景+仪式活动的组合被长时间培养强化,用户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般的行为——每次一到了某个情景,1秒内就能想到做这件事。
比如加多宝多年强调“怕上火,喝加多宝”,平时你可能不留意,但是当你坐到油辣的火锅前,担心上火,就会立刻触发“喝加多宝”的行为。
再比如王自如坚持用类似的风格评测各种新上市电子产品,长此以往,他的读者一看到某锤某米等发布新产品,之一反应就是去王自如那里看看:他这次怎么看?有什么争议?
总之,你需要为你的仪式设计好一个触 *** 景,以让用户一到了某个时刻,就会条件反射式地进入你的仪式。
3)需要设计参与行为
就像前面说的,社群就是“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而很多社群的做法却仅仅是:每周安排一个人进群分享。
这其实不是“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而是“你为这一群人做一件事”,这样的话,你做的更像是一个“媒体”,而不是一个“社群”。
所以,除了坐在群里静听之外,你需要让你的成员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可以提高参与,强化仪式行为。
比如互相打分、荣誉上榜、轮流坐桩等等。
现在你的社群有了清晰的使命,以及可以帮助社员完成该使命的仪式化行为,仍然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的行为提供反馈,让他们逐渐提高对社群的参与和依赖。
反馈就是明确让别人知道:我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比如手游玩家玩“天天酷跑”这种游戏,随时都知道自己的得分、距离更佳得分还有多远等。
如果更佳得分是3000分,这次得了2900分,玩家会说:“我靠,就差一点破纪录了,赶紧再来一次。”
这次得了1000分,玩家会说:“简直发挥太失常了,这根本不是我!赶紧再来一次发挥正常的!”
这次得了3100分破了纪录,玩家会说:“我太牛了,又破纪录,请叫我纪录小王子!再来一把,我还能破更高纪录!”
持续的反馈——让别人不断知道自己现在在哪、距离目标有多远、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可以让人成瘾性的投入一个行为。
而在社群的设计中,如上文提及,同时存在2种目标——外部冲突(我们对外界做什么)和内部冲突(我们对自己做什么)
就需要对这两种目标建立反馈。
外部冲突目标的反馈:
比如“让每个北京大妈跳起广场舞”,不断汇报成果——现在我们已经成果感染了46万新大妈养成广场舞习惯,距离50W只剩不到一周的努力!
比如“干货学习群”,让成员有价值的观点能够输出到社会上,获得其他读者的反馈,让人获得持续成就感。
内部冲突目标的反馈:
比如“李叫兽研究会”,为每个人的作业评级,并且根据作业质量、贡献、发言程度和签到次数算积分,并且让每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积分。(类似游戏升级)
每次作业前3名有奖学金,2个月总积分排名最后10名的自动踢出群等,都是对每个人的学习和参与建立反馈。
这样所有人知道现在等级多少、有什么成就、比别人差在哪、距离下一个目标有多远。
再比如还可以向对待员工一样,为群友设置等级、分工,并且清晰定义每个角色,也是为他们提供清晰的反馈。
当然更加常规的拿到红包、每周都能认识新人脉也是反馈(利益层面),也会起到强化社群的效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反馈可以被明确感知到和某种行动直接相关的时候,才能有效。
抢红包之所以被很多人使用,是因为这和“积极参与群”这个行为有直接相关(来慢了一步就没了)。
而很多基于搭建人脉的群活跃度不高,是因为“建立人脉”这个反馈经常和“参与群”的行为不直接相关——即使我整天潜水打酱油,一样可以加群里面的人啊。
在社群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马化腾的公式优化为: 互联网=连接+价值观+内容。 构筑自己的核心内容,尽量让连接的成本趋近于零,同时建设属于自己的社群——这便是社群经济的战略诉求。
1、社群成为一种重要的 商业资源 ,社群的核心是关系,一切关系皆渠道,而建立关系需要时间和交往。
2、社群为产品提供了社会化平台,企业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用户的体验评论、反馈、建议、吐槽,一个个用户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呈现在你面前,加上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让众多传统企业趋之若鹜,希望抓住互联网的尾巴。
3、社群营销对于微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流量池,也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宣传的阵地。
4、知识付费的火热,分销组队模式的建立,也让一些社群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获取一些收益。(组队分销,之一名奖励 1w 元等)
5、对于互联网 kol 来说,社群可以让同频的朋友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地方,也更能摩擦出火花。
未来,社群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论坛被群(包括微信群和 *** 群)消灭了。当我们欢快地在各种群里便捷地沟通时,一些问题出现了:
举一个例子,一家互联网家装行业的公司,运营人员每天跟用户在微信群里互动,往这些群里发布信息、调动气氛、管理发言,最后还需要将这些群里有价值的讨论记录汇总反馈。一开始还行,慢慢地人越来越多,群越来越多,到了几十上百个群时,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不足被一个叫做「知识星球」的APP弥补了。
知识星球 Slogan 「 连接一千位铁杆粉丝 」,源自凯文·凯利的——
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的人,只要能获得一千位铁杆粉丝,就足够生计无忧,自由创作。很高兴的是:
知识星球是希望能够成为微信群的有益补充——能够有效沉淀内容。
所以,可以将知识星球理解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群论坛和微信公众号论坛, 每个认真经营的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都应该配上一个知识星球。
知识星球还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比如:
可以只允许特定用户(比如星主、管理员、嘉宾)发言,其他人只能提问、评论,这解决了社群水化的问题校友会社群定位;
可以禁止私聊、禁止查看通讯录,这解决了群聊里「友商」——其实是竞争对手混进来拉人的问题。
创建社群使用知识星球有着下面这些优势——
1、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现在市面上这些产品中,知识星球应该是市场占有率非常不错的——每天2-3 万的新增用户。
2、更高的付费转化率:知识星球企业很在意付费转化率——用户每次打开付费页面,到哪步卡住了?什么地方的描述更精确些可以有效提升?哪个按钮应该是什么颜色、多大、摆在哪个位置转化更高?如果你做过对比测试,应该能发现,知识星球就是会高些——因为有专门的数据团队在做优化;
3、更高的内容打开率:iOS、安卓、小程序、微信 H5、电脑版,一个都不能少,知识星球都已经做好——如果只有微信 H5 和小程序,用户的注意力随时会被聊天吸引。但要做 APP,市场占有率就非常重要了——日活数十万和日活几千的 APP,打开率差别可是相当大;
4、更健康的商业模式:知识星球一开始设计的收取 5% 手续费,其实希望用更低成本长期服务好内容创作者——收费保证企业能活下去,收尽可能低让对手的进入更困难些。将时间周期拉长来看,其实不看好那些打着「免费」甚至「补贴」的牌做拉新的产品。
所以,如果你不建社群也就罢了,如果要建,别错过知识星球(哪怕刚开始错过了也没关系,记得时不时来看看,我们是不是更适合你和你的粉丝们)。
除了星主通过自己的渠道(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你可以发现知识星球外,在知识星球的「发现」页,你也可以看到官方推荐的一些优质星球。
最后,我再介绍一个网站:
官方发现页的星球,在你没有加入星球的时候,你只能看到星球的官方介绍,以及部分星球信息。
而这个网站,都是站长自己亲自加入过,觉得内容好,活跃度也不错的星球,站长还会自己收集一些关于星主的资料,以及星球的优质内容,让大家在决定是否加入一个星球时,能有更多的参考信息。
KK 的《失控》里提到了分布式生存、模块化生长、自下而上控制……变自生变,期待知识星球成为一个小小的系统,创作者、学习者们在里面生长、变化、演进、循环,大家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价值。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认知社群从《伏牛传》开始校友会社群定位,前文有具体读后感。深入校友会社群定位的了解则来自于《社群营销》校友会社群定位,确实如前言所述校友会社群定位,很干,没有水分。
社群是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社会需求出来的衍生物。人类都是有社交需求的,需要相互连接,社群无疑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在这个各种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去达成我们的目标。
一本书的更大价值体现就是应用于实践。对于书中的ISOOC工具印象很深刻。如果拿来衡量一下我们的校友会社群,或者并不能称之为社群,只是杂乱无序的 *** 体,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同好,校友会的初期,愿望是好的,对创业感兴趣的人 *** 到一起想要搭建一个公众受益的平台,但很明显并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建,初心是什么?所以没有前期明确的定位,到现在的杂乱无序也不足为奇了。好的社群,三观要一致,成员在精不在多。
结构,校友会是有会长、秘书长等等的组织架构的,可是并没有贯彻执行,约等于无,而且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灵魂人物,自然不会有持续的活力。没有规范的明确的合理的架构,输出和运营,复制都会受到影响。
输出,整体全员的输出才是校友会可以生存下去的根本。而输出并不仅仅是群维护,简单的晨间问候,然后一天沉默到死,没有推送,就是广告。学会话题的选择输出,懂得主题的定向引导,get全员踊跃的点,这些才是社群应该做的。
运营,校友会目前根本就没有运营一说。我仔细留意过目前校友会的运作和所谓的管理。每天零星的发言都无关创业,群规的执行没有力度,拉人进群完全无节操无底线无规矩,从一开始就没有摆正根基,何谈发展,何谈运营。
复制,目前校友会有几个大群,近期因为客观的要求,硬生生建起了分支小群,但是这治标不治本。复制不是简单的拉人进群,就可以被冠之为校友会分会,更应该是传承和发展。
其实关于社群,个人只是一知半解,但是读了《社群营销》,明显感觉可以看出来手头的几十个群的好赖来。所以想着接下来以自己为主的几个群,慢慢尝试运营。
社群经济是一个大趋势,威海创业大学这么好的平台,这么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在里面分一杯羹。为什么不在时下更流行的趋势里去尝试一些东西呢!线上社群运营,配合线下丰满的活动系列、课程系列,可以做的很好。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话说的很有道理,社群是为大家服务的工具,我们都可以借助它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所以,不要再等了,想到就执行,永远的真理。试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勇于尝试才会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去做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优质社群的五要素
社群五要素ISOOC
一个好的社群应当包含5个要素:分别是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通过这五个要素,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打造社群。
1. 同好(Interest)
所谓同好,就是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者行为:可以基于某一个产品,如苹果手机、锤子手机、小米手机可以基于某一种行为,如爱旅游的驴友群、爱阅读的读书交流会可以基于某一种标签,如星座、某明星的粉丝、PPTer可以基干某一种空间,如某生活小区的业主群可以基干某种情感,如老乡会、校友群、班级群可以基于某一类三观,如“有种、有趣、有料”的罗辑思维社群里面的人要能借助这个同好连接能够解决自身的某一个痛点,例如找到极大的情感慰藉、极大的互动快乐、极大的现实利益,三者满足其一社群才能持续。在做社群产品定位的过程中,“同好”越精准越好,如果范围太大,很容易导致人群定位不清晰。例如,笔者在打造一款针对上海青少年人群文化类产品时候,最初从“上海文化”入手发现难以吸引到种子用户,在通过用户痛点分析后把范围缩小到“沪语”,因为切入点小所以搭建迅速。
2. 结构(Structure)
结构,决定了社群能否存活,包含4个内容:组织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组织成员:最初的一批成员会对以后的社群产生巨大的影响;交流平台:找到人之后,要有一个聚集地作为交流大本营,例如微信群或者 *** 群;加入原则:设立一定的筛选机 *** 为门槛,一是保证质量,二是让新加入者感觉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管理规范:设立管理员,不断完善群规,通过管理统一群成员的行为。中心化社群以早期的罗辑思维为例,整个社群罗胖为核心进行搭建。但是这个给罗胖也带来巨大压力,在“得到”运营的过程中,有意弱化以罗胖为中心化的社群,请来更多的大咖参与与分担。007不出局社群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社群,该社群门槛费为300多元,300元的好处是可以确保入群的成员都是有意愿改变自己的人,确保价值观的统一。在007群的结构设计上,一个班级77个人,班长是由过去表现优秀的老成员,每月还有值月生承担班级管理工作,另外组长管理8个组员,值月生和组长可以作为将来新班级班长储备。可见“去中心化”是将原来的“一个中心”分解成无数的小中心,而班级群里的金子塔状的层级结构,可以有效的分解掉管理成本。另外针对单个小社群还要设计能够“繁衍裂变”的能力。
3. 输出(Output)
社群必须要有稳定的输出,有输出才能传递社群价值观给更多的人,输出的方式或是PGC或是UGC。内容输出质量可以通过迭代来逐步提升,但是输出稳定是前提保证。脱不花说过:
“日更就是比周更有吸引力,周更就是比月更有吸引力,如果内容创业者,如果稳定输出都做不到,那就别创业了”。
这对社群的发起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群发起人自己都做不到,也必然不能得到认可。而且输出还要考虑全员开花才,如果只有发起人一枝独秀,走的还是粉丝经济路线。常见的输出形式除了线上的图文、音频、视频,还有线下的读书会和分享会活动等。输出平台有微信、微博、知乎、喜马拉雅、优酷爱奇艺等,活动发布平台活动行等。通常社群会关联不同的自媒体进行运营,我们称之为“媒体矩阵”,但是通过运营最终还是会将用户沉淀至微博、公众号或者微信群。
4. 运营(Operate)
运营,决定了社群的寿命。通常一个微信群有3个月的生命周期,超过三个月不运营就难度了,通过运营主要给会员建立“四感”:仪式感:加入要申请,入群接受群规(爆照报三围等),行为有奖惩,确保社群规范。参与感: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分享,确保群内有话说却不太发散,有事做,群员有收获。组织感:比如建立群内义工,多层管理,或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协作、执行等,保证社群的战斗力。归属感: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助、活动等,保证社群凝聚力。但运营并不是一件如此简单的是事情,除了日常内容产出以外,还要稳定的日常活动来触进上面提到的“四感”,如“不出局”社群的,新群会有开班仪式,强化仪式感,在过程中会有每周一次“作业雨”大家相互点评文章,培养参与感,通过班长组长等职能划分培养组织观念。对于不交作业的社群成员将会被踢出社群,确保社群中的参与度。因此,作为社群要不仅要有共识还有一定的淘汰机制,达到自净的效果。
5. 复制(Copy)
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一个社群如果能够复制多个平行社群,会形成巨大的规模,不过在真正做此举之前,请先回答三个问题:
是否已经构架好自组织?要考虑是否具备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能过于围绕中心,也不能完全缺乏组织。
是否已经建立了核心群?要有一定量的核心小伙伴,可以作为社群的种子用户,引导社群往良性方向发展。
是否已经形成亚文化?形成一种群体沟通的亚文化,大家聊天的语气、表情是否风格一致?这都是社群生命力的核心。
流量可以像产品一样生产!
流量可以成为一条流水线!
你想知道如何100天打造5万精准粉丝吗?
你想知道如何打造一亿精准粉丝池吗?
你想知道如何打造个人IP,月入3万吗?
你想知道如何把你的项目通过引流快速变现吗?
如果你有好的项目,正好缺资源;
如果你有好的资源,正好缺项目;
......
一切答案尽在百业社群孵化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