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行动怎么开房,荒野行动怎么创房
作者:hacker | 分类:破解入侵 | 浏览:105 | 日期:2022年10月25日目录:
从荒地到绿洲:论种菜的7大好处,一个城市菜农的种菜心得
小区的院墙旁边有一大块荒地,一直空着,杂草丛生,布满沙石。
去年上半年,小区重新规划,将荒地作为菜地平分成小块,每户一块,又拉来松软肥沃的泥土,铺在荒地上做菜地的园土。
小区里住着许多同事的父母,他们很多都是离开农村,离开土地,来到广州给子女带孩子。
土地对他们来说有着天然的感情,因此一分到菜地,老人家们便欣喜地开垦起来,同时还借用不想自己种菜的住户的地来种,有的甚至一人种了好几块。
看着一垄垄菜地被整齐地开垦出来,看着一粒粒种子神奇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看着黄色面积在不断收缩,而绿色面积在不断增长,我也曾无数次萌发了开垦自己那块荒地的冲动。
但又无数次被自己脑海里的几条理由打消:“种菜太麻烦,没有时间,自己吃不了多少菜……。”
一直拖到去掉11月初,我终于说服了自己,种菜!
下定决心就立即行动,这是我一贯的做法。
11月9日那天,吃过午饭,简短午休,下午2点开始,我用半天时间就把一块菜地开垦出来了,种上了白菜和红菜苔。
有了地,种了菜,便要每天浇水,不时拔草,经常打理,当然也能享受看着菜儿一天天长大的喜悦。
有些事情,不发则已,一发便不可收拾的。
我找到一位同事,把他自己不打算种的地也借了过来。
11月23日,我用一个下午把这块地也开垦了出来,撒上了从 *** 上买来的香菜、油麦菜、萝卜和葱种子。
接着就是每天浇水,静待发芽和生长。
12月15日,我之一次吃上了自己种的白菜。
12月20日,我之一次吃上了自己种的红菜心。
12月26日,我之一次吃上了自己种的萝卜菜叶,而且是下火锅的。
12月30日,我之一次吃上自己种的油麦菜。
自从当上了菜农,慢慢地,我喜欢上了种菜,喜欢上了这种流汗的感觉,这种付出的感觉,这种收获的感觉。
那种从菜地里把菜摘回来的感觉,那种在水龙头下清洗自己种的菜的感觉,那种用筷子从炒锅里夹一片菜叶品尝的感觉,那种把菜端上桌子然后对家人说“多吃点,这是自家种的菜”的感觉,那种和其他“菜农”在菜地边交流种菜经验的感觉……
真的很爽,很甜,很有成就感,很有幸福感!
现在,我的一块菜地种的是白菜、油麦菜、萝卜,一块菜地种的是大蒜、葱、香菜、萝卜、土豆、辣椒,长势喜人。
从荒地到绿洲,从荒草萋萋到苍翠欲滴,只不过一个多月时间。
通过种菜,我越来越感觉到:种菜的效果就是这么的简单直接,只要你流汗了,浇水了,用心了,黄土地给予你的回报必然就是绿色,就是希望。种菜,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劳动,简单归纳一下,至少有以下7大好处:
什么东西吃得放心,那就是绿色、有机食品。
只有食物从源头到餐桌全方位、全流程可控,才能让人吃得放心。
自己种菜,浇的水是自来水。
施的肥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自家产的,用个带盖子的桶把小便留存起来,很多还是小孩的“童子尿”,绝对是有机肥。
一种是把杂草晒干烧成灰,把灰撒在地里。
还有一种是把不要的菜叶放在桶或者泡沫箱里发酵,做成有机肥。
还有,绝对不打农药。
菜长虫子了,除了鸟来捕捉外,大家基本上都是靠人工,自己动手捉虫子。
看到大家捉出来的虫子,又大又青又肥,我无数次在脑海里想象:这样的虫子,如果放在油里炸着吃,肯定很香,而且高蛋白、高营养。
这样种出来的菜,从种子到餐桌,全程都在你的一手掌控之中,看得见,摸得着,你说能不绿色、能不健康,吃着能不放心吗?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手中有菜,不用买菜。
一些勤劳的爷爷奶奶种了三、四块地,他们说一家五、六口人吃饭,除了要买荤菜外,素菜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
还有一些奶奶种的菜根本吃不完,热心人就在我们小区的微信群里打个广告:“大白菜三块钱一珠,红菜心五块钱一斤……”,于是,奶奶吃不完的菜还能换点零用钱。
对我而言,从12月中旬开始,我就没有买过蔬菜了,自己种的菜完全够吃,有些白菜吃不过来,还烂在菜地里了。
所以,自己种菜,在城市里生活,还真能节约不少买菜的生活开支呢。
种菜,更大的问题,就是浇水。
大家给菜地浇水主要有两种取水方式:
一种是自来水。在菜地旁的篮球场边上,有几个水龙头,是用来给草地浇水的。
大家拿着水桶到水龙头下接水,然后用手提或者扁担挑到自己的菜地浇水。
另外一种是池塘水。菜地的西侧有一口比较大的池塘,大家也可以选择到池塘取水浇菜。
这两个取水点离我的两块菜地的距离均在60米左右。
每次给菜地浇水,我都是用两只塑料桶打满水,然后用手提到菜地浇水。
每只桶装满水的重量大约在40斤左右,因此,我每打一次水,相当于用双手提着80斤重的东西走了60米。
这是需要一定力气的,也是挺锻炼身体的,坚持这样每天打水浇菜,20多天后,我明显感觉胸大肌和肱二头肌增粗增大了。
这种既有收成又能健身的劳动,何乐而不为呢?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介绍一点枯燥的理论知识。
生产力主要是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构成的。
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
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上开始的。
劳动催生了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又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升。
扯远了,不说了,拉回到种菜上。
通过前面的理论介绍,大家知道种菜是一种劳动,是一种生产,但生产工具太落后,还停留在手提肩挑的层次,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提高生产力,我从生产工具入手,通过发明一种“运水车”来运水浇菜,释放了双手,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我运用的是“矛盾论”的思想,整个思路历程是这样的:种菜更大的矛盾是浇水,浇水更大的矛盾是取水,取水更大的矛盾是运水,运水更大的矛盾是工具落后、耗时耗力。如果我抓住这个主要的更大的矛盾,发明一种运水工具,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于是我想到了自己动手 *** 一个“运水车”。
*** “运水车”的材料是木板1块、轮子4个(其中万向轮2个、定向轮2个)、拉绳1根,总成本约30元。
*** 的“运水车”成品是这样的。
用“运水车”拉水是这样子的。
这样,我从取水点用水桶打好水后,用“运水车”把水拉到菜地旁,再把水桶提到菜地,用手提水的距离从60米减为10米,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体力。
通过发明“运水车”,提高了我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了动手能力,这不能不说是种菜的另一大收获。
不过,12月底的时候,单位给菜地边上安装了一排水龙头,大家浇菜时再也不用远距离取水了,浇菜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我的“运水车”只能退出历史舞台了。
虽然它从诞生到退出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犹如昙花一现,但是它在最美好的年华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它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家里,永远活我的记忆里。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劳动人民的宝贵品质。
我们依靠勤劳创造了灿烂的今天,也必将依靠勤劳开启更加辉煌的明天。
而种菜,恰恰是最需要勤劳的。
在我们家属区的种菜大军中,有这么三类人:
一类是爷爷奶奶。
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切的感情,他们对土地爱得那么深沉,但是为了给儿女们帮忙带小孩,他们抛家舍业,离开农村,离开土地,来到广州这个寸土寸金的水泥森林。
他们有的感觉总少点什么,有的感觉很不习惯,有的甚至憋出病来了。
而有了这块菜地,他们如获至宝,他们如鱼得水,感觉接上了地气,感觉又找到了那股子精气神,又有了施展勤劳和智慧的根据地。
一类是跟我差不多的有了孩子的爸爸妈妈。
他们有的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种过菜,有一点点种菜的知识和经验。
有的小时候见爸爸妈妈种过菜,但只有直观印象,从来没有自己动过手。
有的在自家阳台小打小闹种过菜。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关于种菜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平时大多都要上班,打理菜地的时间不多。
他们种菜,大多是想让家人,尤其是孩子吃上绿色健康的蔬菜。
因此,每天下班回家,收拾完家务,不管多晚,他们都会打着手电筒到菜地浇水,或者看一看种子是不是发芽了,菜苗是不是成活了。
还有一类是几岁到十几岁不等的小孩。
种菜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张白纸。但是,正因为是白纸,才具有更好的可塑性。
他们参与种菜基本上都是父母的安排,他们父母的考虑可能是想让孩子见证生命的奇迹,了解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的蜕变过程。
可能是想从小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明白劳动创造价值、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也许还有别的考虑。
周末的下午,我经常带着孩子在菜地拔草、浇水,也经常看到别的孩子在给父母帮忙。
我常在想,种菜,既满足了孩子对于种菜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也一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希望种子。
这颗种子,关于梦想,关于付出,关于汗水,关于成功。
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小区,也需要和谐。
而种菜,是营造和谐小区的“润滑剂”。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位来自北方的奶奶和一位来自南方的奶奶在交流种菜的心得,以前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说上一句话,而自从种了菜以后,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交流不完的心得。
尽管语言差别很大,但是就种菜而言,他们交流起来完全没有障碍。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婆婆和儿媳一起在菜地劳作,有说有笑。看着儿媳渴了,婆婆把水杯递过来。看着婆婆蹲着拔草久了,儿媳说“妈,您休息一会,剩下的我来拔。”两人会心一笑,又继续劳作,其乐融融。
婆媳这对世界上最难相处的关系,此时此刻,一块菜地就解决了。
还有经常能见到的一个暖心的情景是,大家互相把自己发的菜苗分给别人种植,互相把自己种的菜送给邻居品尝。
对他们来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如此开心快乐的一件事。
一流的管理靠文化,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三流的管理靠人。
对于一个小区来说,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而要实现科学的管理,文化至关重要。
在没有分菜地以前,住在小区里,中午和晚上经常会听到比较喧闹的声音。
一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就知道,又有一些家属,尤其是一些过来给儿女带小孩的爷爷奶奶们又开始打牌、打麻将了。
这样的声音或多或少给我们这些上班族休息和学生们做作业带来了影响,单位也没有解决良策,毕竟老年人也需要一定的娱乐活动。
而现在,有了菜地以后,再也没有听到打牌、打麻将的声音了。
老人家们一有时间,都上菜地忙去了,而一天忙下来,也累了,晚上都按时休息了。
有时间上菜地,没时间也要上菜地,成为了小区大家的共识。
大家感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又得到了回归。
是啊,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在这样一个水泥森林,有一块地,便有了一个劳作平台,也有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家园,心向往之,行必将至!
新建住宅同步配建设施 河北省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
从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获悉,居住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针对当前我省居住社区还存在规模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和短板的实际情况,日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以完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1年底,社区智慧安防设施及系统建设完成率达到100%;到2023年,60%的既有居住社区基本补齐设施短板;到2025年,既有居住社区基本补齐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
《实施意见》明确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及住建、发改、教育、公安、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税务、市场监管、体育、通信管理、邮政管理、残联等13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并提出6方面工作任务。
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到达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以城市道路网、自然地形地貌和现状居住小区等为基础,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和服务范围相对接,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原则上单个居住社区以0.5—1.2万人口规模为宜。要结合实际统筹划定和调整居住社区范围,明确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实施单元。
落实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结合地方实际,细化完善居住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主要依据。
制定行动计划。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开展居住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摸清居住社区规模和数量,找准各类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短板,制定居住社区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明确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时序,并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等相衔接。根据行动计划,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以居住社区为单元,科学制定2021-2025年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计划,并纳入 *** 重点工作统筹推进。
因地制宜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改造工作,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优先实施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雨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充分利用居住社区内空地、荒地及拆除违法建设腾空土地等配建设施,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统筹利用公有住房、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锅炉房等存量房屋资源,增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在居住社区内配建居民最需要的设施。推进相邻居住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建设、联动改造,加强各类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共建共享。加强居住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为居民出行、生活提供便利。
确保新建住宅项目同步配建设施。新建住宅项目要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将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商业服务等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作为开发建设配套要求,明确规模、产权和移交等规定,确保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并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做好产权移交。规模较小的新建住宅项目,要在科学评估周边既有设施基础上按需配建;规模较大的,要合理划分成几个规模适宜的居住社区,按照标准配齐设施。地方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确保产权人按照规定使用配套设施,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和性质。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按照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参与治理要求,推动建立“党委领导、 *** 组织、业主参与、企业服务”的居住社区管理机制。鼓励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暂不具备条件的,通过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或居民自管等方式,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相衔接,提高城市管理覆盖面,依法依规查处私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协助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活动。支持物业服务业与邮政快递业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建设邮政快递等便民服务设施。
为什么遵循习惯的规则可以支配行动?
一个成熟的钢琴家平均每秒钟能弹奏24个音节。弹奏每个音节时,都经由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发挥指令传导到手指,然后再从手指传回到大脑,周而复使。手指弹出每个音节时都必需要做出3个动作——弯曲、抬高和至少一次的右移或左移,也就是说,手指在每一秒钟之内都要活动72下,而且每一下都要求意志的本能反应准确无误地指导手指动作的速度和力度统一不变,最终达到一个特定的地点。
做到这一点,对于有的人来说并不难,甚至与此同时他还可以与别人进行愉快而具针对性的谈话。因此,当一个人的第二本性在不断重复中形成时,并遵循习惯的规则完成时,一个人就完全可以由习惯来支配行动,将思想解放出来去做其他自己热衷的事情,或者进行更有意义的娱乐项目。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发出命令指导身体的各个部分以某一种模式形成各种各样的习惯,而后再通过条件反射使这些习惯自动地进行。如此,神经系统就承担了大脑的一部分工作,使大脑有机会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更高级更复杂的活动,人体的这种自然巧妙的做法不能不说是算了一个经济账。
人的一生要么是一片草坪,要么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因为每种习惯的养成要么是人们精心养护、自我抑制的结果,要么是任性放纵、我行我素的结果。
如果你邀请魔鬼的一个孩子来家里坐客,那么你的整个家就会因此而被魔鬼占领。所以说,一种坏的习惯与你的其他习惯是有着很大关系的。比如说,随意堆放日用品的这种坏习惯,会慢慢影响到你对办公用品或其他一切用品的摆放习惯,渐渐地,你的个性品格就发生了质变,最后会变成一个坏习惯构成的综合体。
当一个人突然发现在自己与说谎者之间画的是等号的时候,他往往会感到又气又急。显然,他并不愿意养成这种坏习惯,也不愿意给别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但事实上,在他看清这个等号之前,不等号上那多出的斜线正因为他贪图小利而做出的种种虚伪表示的想法迅速缩小以至消失,最后,这种思想占有了他大脑的整个空间,使说谎变成了一种来自于大脑的自然而然的命令。
发现这种坏习惯后,起初,他也许还觉得轻而易举地就能克服,其实真正实施起来他就会发现,那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习惯像锁链一样紧紧地束缚住了他的一切,要想成功挣脱,需要经过一番痛苦的、细致的、持久的反复正确的行为,而且肯定要用无比坚定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每一次行为,只有这样,他大脑皮层里的软组织里才能形成一种起抗衡作用的因素,最后取得成功。
人们对那些平时看来老实本分、斯斯文文但却从事犯罪活动的人常常感到费解,但是,如果人们能够仔细探究一下那些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轨迹,就会发现,从一开始这些轨迹就是弯曲的、变形的,就是那些他平常根本不在意的小事直接促成了他今天的犯罪行径。所有的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都基于同样的理论——当行为习惯的神经系统对 *** 变得越来越敏感时,它做出反应的速度也必将越来越快。
我们总是容易忽视习惯对生理基础产生的影响力。同样一个行动,每重复一次,都会增加它再一次出现的概率。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种神奇的机制,这种机制倾向于不断的、甚至永久性的重复,而且这种机制灵活的机敏性也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地高升,初始的行为经过多次条件反射就成了一种自动的行为,不再受大脑的制约。
如果我们教育那些走上邪路的人放弃罪恶时,只传授他们仅仅用意志的力量就能够走出邪恶、重新做人的思想,而不把这种养成好习惯和建立新性格需要经过的艰苦历程向他们解释清楚,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对于正反任何一方,都是一件缺乏人道、缺乏透明度的事情。除非这个邪恶之徒具有超凡的意志力,否则即使他下定决心要去改变,但他明天的行为依然会是今天行为的重复。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不仅多数的母亲不了解习惯成自然的科学道理,我们的教育系统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知道,习惯的养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与之相比,其他任何学科的地位几乎都要黯淡无光。
那些刚刚走出邪恶之门,正走向光明之门的人们,往往并不清楚,也从未有人告诫他们,严峻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考验仍将继续,他们必须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雷打不动的信念、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果断地与黑暗的过去诀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径直走向光明之门。否则,一旦放松警惕,哪怕只一小会儿,沉淀在心中的欲望都会冲出来,而且在被发现之前将你捆绑拽回地狱,你此前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下了千百次的决心就会付之东流。
一个退伍多年的老兵买完菜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左手提着一篮子鸡蛋,右手拎着一扇牛排。突然,路边玩耍的孩童高喊一声:“停止前进!立——正!”这位忠诚的老兵丝毫没有迟疑,立刻收拢双手、双脚做了一个标准的立正姿势,可怜的鸡蛋和牛排被摔到了地上。老兵的神经已经习惯了这种 *** ,他的动作也早已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
“我发现,”圣保罗说,“法律的初衷是绝对纯净有益于我们的,但现在法律掺杂了有害物质。对于上帝为他的子民制定的法律我是举双手赞成、支持的。但在我的同伴那里,我看见的是另外一种法律,与我思想中的法律正好相反,到最后,我成了他们中惟一的异类,被他们包围着,感到无所适从。啊!快救救我,让我解脱吧!”圣保罗话中的法律指的是一种古时候的习俗,即把受害者的尸体与杀人犯面对面地捆绑在一起,直到杀人犯因被害者尸体发出的恶臭窒息而死为止。
“如果我能够真正做一个崇高的人,我愿意付出所有的一切。我曾不止一次这样发誓。”一个恶习难改的人坦言,“可是,过不了多久,我就又会为一点点小利而犯罪。”
要想改变一种习惯,惟一的办法就是那句俗语——解铃还需系铃人。你原来是怎样养成这种习惯的,你现在就必须怎样来打破它。如果你原来一步一步走入恶习的深渊,那现在就要一步一步攀爬到顶峰。如果你当初是被诱惑所吸引,那现在就要坚定地拒绝它。千回百折,我们编成了个大绳索,但它却反过来将我们束缚住,伸出你的双手努力奋斗吧,想要重获自由的天空,惟有再千折百回解开绳索,不要放弃,不要灰心,要坚信勤劳的双手和纯净的智慧最终将解开束缚心灵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