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什么意思
作者:hacker | 分类:网站入侵 | 浏览:161 | 日期:2022年08月06日目录:
- 1、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 2、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有哪些?
- 3、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求解答
- 4、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的统一
徐娟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强。“境界说”的权威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达到高境界的媒体就是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有“景语”和“情语”,而“情语”是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不全是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属于文学作品或具有文学因素。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除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同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范文,具体地或概括地叙述典型事件,生动地描写景物,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说明道理,以表达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儿童越学越聪明才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二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
如何体现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明确提出,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语文教学中学法的有机体现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促进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1.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学习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剂,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最后,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哲学中,“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利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山中避雨》一课时,我设计如下导读提纲:(1)读课文生字词,了解新词新意;(2)读全文,知道各段段意;(3)读课后的“思考、练习”三道题目,按自己的理解笔答出来;(4)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让学生超前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中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所谓合作学习,即将班内学生按成绩、兴趣、能力、性别和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异编成异质小组,系统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发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特别在当今社会,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团队协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认真开展合作学习,例如,教学《西门豹》一课,在读课文时,教师抓住课后习题“西门豹用巧妙的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时的“巧妙”,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西门豹的办法“巧”在哪里,“妙”在何处,课文又是怎样写出这种“巧妙”的。
(三)探究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理论支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与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对应,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教给学生探究的 *** ,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凡卡》一课结尾的教学是这样的:学生对于凡卡的爷爷能否收到信产生了争议。很多学生认为凡卡的爷爷是收不到信的,因为凡卡在信封上没有写上爷爷的姓名与地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能收到信。前种意见是“定论”,后种意见显然比前种意见更有争鸣价值。教师之一次引导研读,问:“你认为凡卡爷爷能收到信的依据是什么?”读后有的学生认为是邮差经常跑乡下,认识“爷爷”(书中并没有指出邮差不认识“爷爷”,属合理推测的争鸣)。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位邮差知道了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就帮助了他(这不是没有可能,属善心发现的争鸣)。教师第二次引导研读,问:“假如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信,他能接凡卡回乡下吗?”学生读后,认为“爷爷”因贫困潦倒,才送凡卡去城里当学徒,若接回乡下,他们都无以为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两种意见,殊途同归,都进一步说明了凡卡命运的悲惨。这样争鸣式的探究既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经验,又鼓励学生独创性学习,打破思维定势框架,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和观察,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未提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又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及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实践,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本村的主产业“蛏苗”的养殖户们,让他们去了解蛏苗的养殖过程、了解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水污染对水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的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这次小记者采访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四、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的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一些粗浅的再认识。总的来说,我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有哪些?
工作最重要的动力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得到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你能参加社会活动,有人会问。如果你赢了,我们肯定会士气高涨,兴趣更浓。反而会挫伤我们的热情,不喜欢中文。那不是适得其反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没有”。看你如何认识到结果的价值。如前所述,我们将满怀信心学好汉语。
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可以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挫折是强者的巨大财富,也是弱者的深渊。你可以考虑一下。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缺陷,才会去弥补,去做得更好。如果说学习兴趣是基础,那么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一个技能超群的建筑师。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你的学习质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在政治、文化、科学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这句话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习惯主要是自己培养的。农村有句话叫“习惯成自然”。如果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就会成为雷打不动的“天性”。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学习实践和文章作品中了解。包罗万象,可以用在各个方面,这些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有些人很会学中文,但是用起来,饺子出不来。其实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这就是大纲。由于 *** 因人而异,我就不讨论了!我相信我亲爱的朋友,你会有一些聪明的技巧。
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兴趣,正确的 *** 。如果你没有学习中文的能力,那就没用了。学习能力是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难懂。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突破口。当我们理解一个句子时,我们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语境,这样你才能轻松解决问题。想要重新认识基础,巩固能力,首先要记住文字、修辞、符号的意义。只有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你才能提升自己。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的工作,需要你持之以恒。以上都是我的拙见,大部分都是浅薄之词。
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求解答
南康市实验小学 刘玉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具有工具性,它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大脑思维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更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然而,语文又是具有人文性的,它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丰富和陶冶着人的思想个性和感情的重大任务。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 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任务。
简言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又是和谐统一的。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
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前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也正是它强 *** 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观念下,教师的教学策略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立足于学科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认知向重情感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
在新的教学观阳光里,师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这种解放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转化为个性的内在。
学生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就要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头脑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更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总之,做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并肯定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才能放下架子,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因此,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前提。
二、把握三个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是落实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新课标更是凸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从语文课程目标看,三维目标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工具性目标,又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从语文教学内容看,文本难度降低了,强调了实效性,多了一些浅显易懂的能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有价值的问题的内容;从语文的学习方式看,则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探索语文教学的丰富底蕴;从语文的评价标准看,要求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积累,还要慎重考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
总之,语文的性质渗透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方方面面,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彼此兼顾,落实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
三 、 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中同构共生。
首先,利用教材的范本阅读,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范本,是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的首要材料,我们教师要善于在重视字、词、句、段、篇和讲解的同时,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种子。
其次,从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感受人文熏陶。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范本,要想更多的感受阅读的乐趣,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课外经典名著的拓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在生活阅读中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培养。
四、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是新课改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就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综合性实践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鼓励学生积极去收集生活资料、观察生活,积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实践,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知识的生产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适应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一方面注重具体的字、词、句、章等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积累,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实践与体会融为一体,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主的学识时,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而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取得语文教育的成功。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完整科学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同时,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色彩的部分;新课标颁布后,很多学者则将研究的矛头过多的指向了语文的人文性,去探索人文性的重要及如何在教学中彰显语文的人文性,挖掘其人文底蕴。其实,笔者认为对于语文的这两重性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不能过分着重强调字、词、句的练习,即强调其“工具性”;也不能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其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而应将这两者和谐统一在一起。